健康科普
猴痘不会72变,别让猴痘“逗你玩”!一起来降伏它→
今年6月以来,国内多地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。什么是猴痘?有什么症状?如何预防猴痘?一起来了解!
什么是猴痘?
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。电镜下猴痘病毒颗粒呈圆角砖形或卵圆形,有包膜,基因组为双链DNA。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、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,抗原性质基本相同,彼此之间有交叉免疫性。因此,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。
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,在土壤、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。但它对热敏感,加热至56℃30分钟或60℃10分钟即可灭活,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(如次氯酸钠、戊二醛等)均可使之灭活。
猴痘的传染源是什么?
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(非洲松鼠、树松鼠、冈比亚袋鼠、睡鼠等),灵长类(猴、猿)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亦可感染。所以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猴痘病毒的人以及动物。
猴痘通过什么途径传播?
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。动物传人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。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长时间近距离接触、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感染。
近期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的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,其它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。

易感人群有哪些?
人群普遍易感。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,而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(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)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。
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?
猴痘的潜伏期为5-21天,多为6-13天。发病早期出现寒战、发热,体温多在38.5℃以上,伴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。多数患者出现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肿大。
发病后1-3天出现典型皮疹,首先出现在面部,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,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,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;也可累及口腔黏膜、消化道、生殖器、结膜和角膜等。皮疹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。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-4周。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瘢痕。
图片来源:厦门疾控
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,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、支气管肺炎、脑炎、角膜感染、脓毒症等。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。
如何治疗猴痘?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。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。猴痘为自限性疾病,大部分患者可自愈且预后良好。多数情况下,猴痘症状会在2-4周内自行消失。 如何预防猴痘? 一是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、共用物品。性接触、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。发生性行为应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,可降低感染风险,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。 二是避免在猴痘疫情流行地区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。避免捕捉、宰杀、生食当地动物。 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经常清洁和消毒,做好手卫生。 做好健康监测 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、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,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一般可以选择皮肤科,并主动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,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。